今天7/14是「鯊魚關注日」(Shark Awareness Day),全球已知約1200種軟骨魚中有550種鯊魚,其中約120種在台灣附近海域活動。鯊魚是海洋的頂級掠食者之一,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4億多年,是物競天擇的驅動者,但在各大經典電影如《大白鯊》的塑造下,鯊魚很不幸地被「抹黑」,給大眾留下了冷酷、兇殘或嗜血的形象,但事實上,近500種鯊魚中只有6%會攻擊人類。

 

鯊魚的數量大量減少中

受到海洋污染和過度獵捕影響,鯊魚數量大幅銳減70%。根據研究報告指出,自1970年以來,儘管國際動保團體持續倡議保護鯊魚,鯊魚的數量仍然下降了70%以上,專家抨擊,是由於漁業管理組織沒有確實做好監督工作,讓鯊魚暴露在過度捕獵的威脅下。

過去60年間全球鯊魚捕撈量增加了1倍多,威脅到近60%的鯊魚品種。2000年約有144萬噸鯊魚鰭遭人類捕撈,2010年則微降至141萬噸,若依鯊魚鰭的捕撈的平均重量來推估,2000年約有1億隻鯊魚遇害,2010年仍有9700萬隻鯊魚因人類捕撈喪命。執行研究的科學家推估,每年恐有6300萬至2.73億隻鯊魚死亡,鯊魚遭殺害的死亡率約達6.4%至7.9%,遠超過62種鯊魚每年平均4.9%的生育率,若鯊魚真的消失,會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

 

另一個危機是在全球暖化下導致海洋變暖,海洋生物越來越難以生存。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後的溫室氣體溶解在海中,令海水酸化,使全球重大漁場的魚群數量減少。過低的水溫會讓鯊魚的活動力下降,鯊魚有逐暖水而游的習性,當海洋暖化擴大鯊魚的活動範圍,往溫暖海域移動,往往就進入了漁獲捕撈的熱點。因此海水暖化除了造成珊瑚礁白化,導致鯊魚失去重要棲地和食物來源之外,也讓更多鯊魚面臨被捕危機。

鯊魚在海洋中有什麼益處?

鯊魚在海洋生態中的重要性,在於牠們既是掠食者,也是清道夫。經過多年演化,鯊魚的覓食很有效率,即使吃其他魚類,牠們也只是吃老病行動較緩的魚類,以及海底的魚屍,等於替海洋淨化生態,讓健康的魚種有較好的海洋環境,物種更壯大,而魚屍的去除,亦可使海洋環境較不受魚病污染。鯊魚也是珊瑚礁健康與否的良好指標,潛水時如果看到很多鯊魚,表示當地通常有著健康的珊瑚礁生態系,充滿了生命力。

 

鯊魚的棲息地包括大洋、深海和珊瑚礁,牠們的穩定存在和海洋生態系的平衡密切相關。鯊魚是海洋食物鏈中最頂層的生物,若數量減少太多,會導致食物鏈失去平衡,使原本在食物鏈中層的生物數量大幅增加,進而危及食物鏈底層的魚類。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我們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除了支持保護鯊魚獵捕的法律外,只有從源頭由人類減少對鯊魚的需求,才能有效讓海洋生態恢復生機!

 

資料來源: 台灣醒報、每日頭條、風傳媒、獨立評論、GREENPEACE綠色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