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喜歡海洋生物的大自然愛好者來說,體態輕盈的水母無疑是藍色世界中最美的生物之一,尤其當牠們圓傘狀的身體透過一收一放在海洋中緩緩移動時,其曼妙舞姿就如同芭蕾舞者般令人目眩神迷。然而聯合國農糧組織曾發布一項研究報告,並對世界各國發出警告,表示研究發現海洋中的水母有大量繁殖與增加現象,若不及時因應,水母未來很可能取代魚類原本在海洋世界中的數量,成為「海洋新霸主」導致生態失衡。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黃登福說,除了海洋升溫可能會讓水母繁殖增快,人類過度使用肥料及牲畜糞便隨河水、雨水入海,使得海中有機物增加,讓水母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也是數量增多的原因。不過,台灣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表示,海洋升溫和水母繁殖增快並無一定關係,倒是有研究報告指出,掠食水母的魚類減少,與水母競爭食物的小魚被人類大量捕撈去作魚粉、養殖魚的飼料,及亂丟消波塊等水泥固體等,有利水母水螅體世代附著,均為水母增生的原因。水母增生已在各國引發不少問題,像日本、以色列和蘇格蘭的核電廠,兩年前都曾因水母堵塞海水冷卻系統而停止運轉,有些觀光海域還發生遊客被水母螫傷致死的個案。

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表的報告也指出,過度捕魚造成的水母大量增生,是地中海和黑海漁獲量減少的因素之一,顯然人類對海洋生態系統的所作所為需要有所調整,以預防和解決水母潮或類似問題。天敵的減少讓水母有機會壯大。水母主要天敵有曼波魚、鯊魚、海龜等等,前兩項是被《臺灣海鮮選擇指南》中列為紅燈(避免食用)的物種,而海龜更是名列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易危或瀕危動物名單中。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0 年世界漁業和水產養殖狀況」顯示,2018年全球魚類捕撈產量創下9640萬噸的新記錄。人類過度捕撈魚類,等於除掉了水母的競爭者,加速水母的增生。作為海中掠食者的水母平時也會吃掉魚群幼生及魚卵,導致魚群補充量減少。除此之外,水母也會與其他較小型的魚類競食浮游生物。各項因素交互影響下,不僅漁業枯竭,同時也使海洋生態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水母目前的經濟價值,除了少數品種會被人類製成海蜇皮食用,或是利用牠的細胞再生的修復功能研發保養品,剩下的大多數也只是教育觀賞用。水母的潛在價值其實受到不少研究者期待,畢竟水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動物之一,年齡十分古老,被認為至少在6億年前或者更久以前,就已經存在。無腦、無骨,數億年來構造形態,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但卻能勝過撐不過生態大滅絕,曾演化出大腦、尾巴、翅膀的周邊生物。水母在惡劣的環境下,會以水螅體的狀態生存,大小只有指甲的三分之一,會附著在珊瑚石或石頭上,一旦海水中有足夠的養分,就會開始以橫裂生殖方式,逐漸成長為水母體,水母族群大量繁殖,與海水的狀況息息相關。有學者認為水母數量,回到平均數目,不只是對人類有好處,更應該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減緩溫室效應,減少廢水排放,讓海洋回到它原本該有的樣子,物種平衡才能永續利用。

 

資料來源: 上下游新聞、台視新聞網、世界新聞網、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