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造林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並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植樹節的由來

1915年參與制定《中華民國森林法》的著名林學家凌道揚,有感於國家林業不振,「重山復嶺,濯濯不毛」的林業現狀,便開始實踐他所提出的《森林救國論》,致力於森林科學的研究和宣傳普及工作。凌道揚連同韓安及裴義理(Joseph Bailie)等林學家,上書當時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將美國「植樹節」的推行辦法向農商總長張謇提出,希望政府仿效,在中國推行植樹節。由於中國民間有在清明節植樹插柳的習俗,所以凌道揚等林學家倡議以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同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批准以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1916年4月6日清明節,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馬金頂舉行了中國第一個植樹節慶典,同時要求全國各級地方政府部門都要在植樹節期間廣泛植樹造林。這項活動每年照例舉行,持續多年,但以後漸漸流於形式。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之後,1929年國民政府農礦部呈請行政院,鑒於國父孫中山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以改善民生,因此訂每年3月12日(即孫中山逝世當天)為植樹節(國民政府和中華民國政府稱該日為「國父逝世紀念日」),並在行政院院會中通過《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通令全國實施。

而今年的植樹節,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為響應植樹月「森活的碳循」主題,9號上午將在新竹林管處大門口、竹東工作站、三峽分站、大湖工作站,以及桃園市大溪區復興路51號、中壢區苑平街13號工作站等6個地點辦理贈苗活動,贈苗活動參加民眾需自備環保袋攜帶苗木,並以2張今年1至3月份發票領取1株苗木,每人限領5株。而植樹節當天在新竹林管處內洞、滿月圓、東眼山及觀霧國家森林遊樂區也有入園贈苗活動。新竹林管處表示,今年植樹月以「碳吸存」為宣傳主軸,希望能在這個最適合植樹的三月天,邀請民眾一同加入植樹增加碳匯的運動,共同為地球減碳盡一份心力。贈苗活動延續推廣台灣原生植物的理念,準備多種原生植物,如萊特氏越橘、鳳凰山茶、山黃梔、桃金孃、流蘇及山櫻花等共計5000多株苗木,其中的山黃梔來自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澤溪農場,林管處前年底與華光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與院生共同培育出許多的台灣原生苗木,這次響應植樹月活動,特別提供山黃梔贈送給民眾。

 

另外,林管處所贈苗木皆使用可自然分解的環保苗盆盛裝,育苗盆透過結構設計可一體成形,採用純回收紙漿纖維製成,將苗木連盆一同種植進土裡後,苗盆約於半年至一年內分解,分解後的纖維也能成為肥料滋養苗木;現場同時提供穿繩,苗木能領了就走,讓減塑、減碳的行動更輕鬆。

 

資料來源: 每日頭條、中廣新聞網、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