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廢棄物大部分是生活垃圾,像一次用的外帶飲料杯、吸管、塑膠瓶罐、塑膠袋等等。台灣的地理位置受到洋流和東北季風的影響,夏天會收到黑潮從東南亞帶上來的海漂垃圾,冬天則會有來自中國沿海,從北面漂下來的垃圾,這些垃圾堆積在海岸上,就成了我們的「海廢」。

 

台灣海岸最多的廢棄物幾乎都是塑膠製品

台灣各個地方的垃圾差異很大,如西南沿海因為有牡蠣養殖業,所以在該沿海一帶,經常會看到很多養殖用的保麗龍浮具以及竹棚。北部有較多中國漂來的漁具,如浮球、廢棄漁網,或是寶特瓶和其他塑膠製品,如塑膠袋、塑膠吸管、塑膠垃圾等,都是海岸上常見的廢棄物。

 

根據其他環保團體在過去十年來的統計,海岸上最常見的廢棄物前五名都是塑膠製品,包括寶特瓶、塑膠吸管、塑膠杯、塑膠餐具、塑膠袋。而漁具、浮球、漁網則是依所在的地方不同,會有一些差異。

海洋廢棄物有什麼影響?

許多科學家都有在研究塑膠垃圾與微粒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著名例子是夏威夷群島的「中途島」,當地信天翁誤以為塑膠是食物而吞食、親鳥用塑膠餵幼鳥,科學家解剖死亡信天翁發現肚子裡都塞滿垃圾。又例如綠蠵龜以為塑膠袋是水母就一口吞下,但沒有味覺無法分辨,又沒辦法吐出都累積在肚子裡。其他如鯨、海獅和海豹等生物屍體肚子裡也有許多垃圾。

 

關於海廢物我們應該從源頭改善,垃圾製造後都去哪了呢?進入海裡的垃圾活得比我們還要長;被魚吃下肚的垃圾,最後可能都回到了餐桌。大多我們製造的垃圾其實不會消失,只是轉化了不同形式繼續存在著,減少塑膠品的使用才能真正緩解環境與生物的負擔。

 

資料來源: GREENPEACE綠色和平、聯合新聞網、海廢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