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word('consent_desc')}} {{word('read_more')}}
{{setting.description}}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國際將有首個管制塑膠汙染的條約誕生!聯合國各會員3月2日終於同意就減塑問題開始協商,預計2024年可制定《全球塑膠汙染公約》,管制各國塑膠產業發展與海洋排放。過去針對人類排放物有《蒙特婁公約》與《巴黎氣候協議》等條約,但塑膠因牽涉廣泛而一直很難制定標準,且因海洋嚴重的塑膠危機已讓人不得不面對塑膠汙染。
根據聯合國環境大會,這項全球塑膠條約將是繼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最重要的環境協議,談判人員今年將參加多輪談判中的第一輪,逐步敲定條約的細節,目標是在2024年之前完成協定內容的談判。任何對塑膠生產、使用或設計施加限制的條約,都會影響生產塑膠原料的石油和化學品企業,以及銷售數千種一次性包裝產品的消費品巨頭。該條約也將影響主要塑膠生產國的經濟,包括美國、中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和日本。全世界生產的塑膠數量之多,簡直難以估計。根據其中一個評估結果,自始至今生產出的塑膠總量,已經大於所有陸地和海洋動物的重量總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其中只有9%被回收再利用,絕大部分都設計成僅使用一次(回收符號並不能保證可有效回收),最終進入垃圾掩埋場、自然環境或被焚燒。科學家們說,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都會傷害環境,像是生產、掩埋和焚燒過程中會釋放出有毒氣體和使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最近的一項研究估計,由化石燃料製成的塑膠,在2015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4.5%,比全世界所有飛機的總排放量還要多。
如制訂順利,塑膠公約將標誌著社會與塑膠的關係轉變 —— 由線性系統轉變為循環系統,即所謂「循環經濟」。在線性系統之下,生產者把產品交付到消費者,消費者使用後,產品則變成零價值的「垃圾」,垃圾再被送到終端處理(例如焚化或堆填)。但開採原料、生產過程和垃圾終端處置的過程還涉及其他環境成本,往往要由公眾承擔:例如焚燒塑膠會排放溫室氣體,流落到大自然的塑膠會影響郊野和海洋生態。訂立全球塑膠公約,促使各國政府必須介入其中,讓生產者及消費者付上污染的代價,鼓勵業界訂立新的生產規範,令產品在使用後能夠容易地回收,重新成為生產材料。
聯合國表示,塑膠生產的增加速度超任何其他材料,預計20年內就會增加1倍。然而,只有不到10%的塑膠會循環再用,大部份都被棄置在垃圾堆填區或海洋。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本月發布的一項研究,如果該條約不能製止塑膠污染,未來幾十年內將出現廣泛的環境破壞,一些海洋物種面臨滅絕的風險,並破壞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敏感生態系統。
資料來源: CUP 媒體、台灣醒報、CSR天下、SBS中文
隱私條款 | 條款及細則 | 2019 © N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