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的由來

世界地球日為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最早的地球日活動是1970年代於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

 

每年世界地球日都將定訂一個主要的行動主題。2021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題則是「修復地球(Restore Our Earth)」,呼籲人們付出實際行動表達對地球的關懷,思考如何減少對地球的影響、改善恢復我們的地球環境,共同防止環境破壞所引發的災害。

 

回首2019年中備受關切的亞馬遜雨林大火、還有2020年1月的澳洲森林大火,皆跟氣候變遷息息相關!2019跨2020之際,印尼雅加達遭遇了7年來最致命水災,造成至少60人死亡、40萬人流離失所;到了2020年2月,南極竟首次創下攝氏20度的高溫紀錄!不僅如此,塑膠污染、鑽油威脅、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核能問題也都還尚未解決,根據統計研究,由於燃燒化石燃料所導致的空污問題,都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全球每年450萬人的健康受影響。

在氣候與環境的變遷下,每一個人的環保小動作都是愛護地球大幫助,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1.利用大眾運輸通勤

根據環保署統計,在臺灣,包含飛機、汽車等交通運輸產生的碳排放佔比約為總量的14%,若我們能改變每天的通勤方式,搭乘大眾交通,甚至挑戰騎腳踏車上、下班,不但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能提高運動量!

 

2.使用節能家電

以家中最耗電的冷氣為例,設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在10坪大小的房間內全年運轉,比起沒有節能標章的冷氣,平均1年可省下500 – 700度電,減碳約300-400公斤。

 

3.少用塑膠製品

隨著海洋塑膠污染使海龜、鯨豚受害的新聞頻傳,減塑逐漸成為全球顯學,過去 50 年,全球的塑膠產量就增加20多倍, 日常減塑不僅保護環境、避免無辜生物受害,還能減碳阻止氣候變遷加劇。

 

4.重複利用降低物慾

我們所穿的每一件衣服、所用的每一項物品,在生產、運送的過程中都累積了或多或少的碳足跡。人類的生存活動無可避免地會消耗地球資源與能源,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該對手中的物件心懷感激,正確使用每一樣產品,在安全範圍內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尋找重複利用的可能,為手中的資源,創造最大的效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GREENPEACE綠色和平、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