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海洋噪音也會對動植物造成傷害嗎?根據歐美最新發表的期刊論文,強調海底噪音近年來不斷創下新高,而這些海底噪音,大部分都除了海浪、地震之外,人為製造的噪音更是嚴重,像是水下施工、船舶移動的螺旋槳等等,專家強調,應該要將螺旋槳換成噪音音量較小的端版螺旋,以及呼籲應該要重視海洋噪音危害,盡快訂出標準。

 

人為噪音已經成為海洋生物的一大干擾,根據「科學」(Science)期刊「人類世紀的海洋聲音景觀」論文,在2020年進行的海洋生態調查中,因當時全球60%的人口,都處在疫情封鎖下,海洋噪音下降了約20 %,可見人為製造噪音非常巨大。且水下噪音到達一定程度魚群就會避開,表示他們對噪音是很敏感的,不同的魚種,對聲音頻率的感知不盡相同,水下噪音對海洋生態帶來負面影響,會改變海洋生物行為、破壞聽覺器官、也可能影響繁殖行為,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生物死亡。

 

海洋大學振動噪音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許榮均說:「在110到一120之間,這就是平常我們看到水下噪音的背景值,大概是這個數字,如果說有船隻經過,或者是船隻進港等等,這個數字就可能會到140上下,可能也會到一150」。海洋大學長期針對海底噪音進行檢測,實驗室中測得快艇的螺旋槳,產生的空泡就約有160分貝,若以海底噪音測得160分貝來換算,相當於空氣中環境噪音100分貝上下,這樣的音量,足以讓人耳朵受傷,何況在海底,受到的威脅不只如此。

噪音的增加使海洋哺乳動物難以檢測它們一般依賴的聲音頻率。一個例子是,聲音的侵入阻礙了幼小動物“反捕食行為”的發展,這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通常這些幼小動物會利用其掠食者發出的噪音提示來逃避偵查或死亡。但是,如果人為噪聲污染掩蓋了捕食者的動作,則逃逸的機會將受到限制。海洋噪音異常大聲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們對哺乳動物的影響可能比對魚類的影響更長。大聲的噪音會永久破壞海洋哺乳動物內部聽力器官中的毛細胞,而在魚類中,這些毛細胞是會再生的。由於海洋哺乳動物依靠噪聲來確認環境,聽力受損會導致他們迷失方向。當聽到關於迷失方向的動物時,可能想到的一個例子是鯨魚擱淺。 2020年9月,澳大利亞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鯨魚擱淺事件。據報導,在Tasmania. Rescuers(塔斯馬尼亞島)的西海岸發現了450只領航鯨。救援人員設法拯救了108隻,但不得不對那些沒有生存希望的領航鯨實施安樂死。

 

人為噪音已經成為海洋生物的一大干擾,近十年,歐美各國也紛紛制定船舶水下噪音管制規範,呼籲應該重視海洋噪音危害,還給海洋生物一個寧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資料來源: TVBS新聞網、台灣新生報、地中海亞洲海洋聯盟、中華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