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0年,黑尾鷗又重返馬祖東引鄉安東坑道近海,馬祖鳥會最近發現繁衍黑尾鷗族群的蹤影,興奮不已;馬祖鳥會理事長王建華表示,東引鄉是目前發現鷗尾鷗在北半球最南的繁殖地,2012年黑尾鷗因在安東坑道繁殖地點被打擾,使得黑尾鷗繁殖計畫失敗。東引鄉親這10年未見黑尾鷗在安東坑道繁殖,今年有「馬祖鳥神」之稱的馬祖鳥會理事林利中在安東坑道面向東引燈塔射口之峭壁發現黑尾鷗已經在繁殖,有久別重逢的喜悅。

 

黑尾鷗是一種中型海鷗,身長大概45公分,翼展大概126至128公分,這種雀鳥聚居於東亞地區,當中包括中國大陸、台灣、日本和韓國,也會到阿拉斯加至北美洲東北部分一帶漂泊。黑尾鷗長有黃色的腳,鳥喙末端上有紅色的斑點及黑色環帶、腰尾白、冬季頭頂及頸背具深色斑。幼鳥多為褐色,臉部色淺,嘴粉紅而端黑、尾黑,需要4年才羽翼豐盛達至成長期。顧名思義,黑尾鷗擁有一條黑色的尾巴,牠們會發出像貓叫的哀怨叫聲,所以在日本被稱作「海貓」,在韓國則稱為「貓鷗」。黑尾鷗的主要食糧為細小的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海產與其內臟,牠們經常跟著船隻與漁艇覓食,也會從其他海鳥那偷取食物。每年4月中旬,黑尾鷗會連群結隊地築巢,在6月上旬會生2至3顆蛋,孵卵期為24天。

黑尾鷗曾經是鷗科鳥類最為稀少的一種,根據2000年國際鳥盟所出版的「THREATENED BIRDS OF THE WORLD」一書估計,當時全世界的數量少於50隻;所以在鳥類紅皮書中被列為「有瀕臨絕種危險」等級。黑尾鷗在1863被人類命名,至今將近160年,以往曾經在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廣東,泰國,沙勞越,摩鹿加群島的哈馬赫拉和菲律賓有採集或觀察紀錄。而確定被採集或觀察過的總隻數也不過37隻,除了外觀外,各地學者對牠們了解有限,像分布範圍、生態習性、繁殖行為等幾乎都沒有資料。黑尾鷗上一次沒有爭議的紀錄是在1937年,地點是山東省的青島,當時紀錄共有21隻,其中2隻被採集製成標本,目前存放於北京的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標本館中。其後有人宣稱曾看見黑尾鷗的紀錄包括1978及1991年在黃河三角洲,1980年在泰國及沙勞越,但這些報告都無法被確定,因而大部份的文獻及學者專家都認為黑尾鷗可能已經絕種。黑尾鷗自命名以來,比較確定的觀察紀錄只有5筆,曾有長達60年時間無人發現,累積的文獻描述也十分有限,神秘的程度不亞於神話中的鳳凰,於是黑尾鷗被國際研究燕鷗的學者形容為「神話之鳥」。

 

夏天來到馬祖追藍眼淚之餘,絕對不能漏掉季節限定的賞鷗行程,無論是牠們無人島上齊聚休憩、群起飛舞,或是東引岩壁上黑尾鷗巢中孵蛋的可愛模樣,絕對是旅行中最精彩的景象,記得賞鷗時盡量不要發出聲音、靜靜觀賞,由於牠們很容易受到驚嚇,所以記得「要安靜、不要驚擾」,讚嘆的同時也要記得尊重牠們的生存環境喔!

 

資料來源: 自由時報、維基百科、交通部觀光局馬祖國家風景區、ETtoday旅遊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