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用電量成長快速,是史上尖峰用電量最高的前五名,全部發生在今年5到7月,分別排名第一是7月13日的3859.9萬瓩,第二是5月28日的3840.1萬瓩,第三是7月12日的3821.2萬瓩,第四是7月9日的3816.3萬瓩,第五是6月18日的3808.4萬瓩,需電量迭創高峰。從長期的資料觀察我們可得知,當氣溫越高,無論是平均用電或尖峰用電的用電量也會越高,這樣的溫度上升所造成的用電成長,成為難以預估的新變數,夏季氣候溫暖潮濕,更增加了空調的使用需求,進而導致用電成長。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又因是島國,電力無法跨國支援,提升能源自主及多元至為重要。同時,全球為因應環境惡化與能源短缺,此刻正邁入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因此,推動能源轉型達成減碳目標,減少進口能源依賴,並帶動我國綠能科技及產業躍升,對台灣而言已勢在必行。

 

綠能轉為發電主力 燃煤與核能輔助

過去為了穩定供電,會使用燃煤與核能作為「基載電力」,將燃氣與再生能源視為用電高峰時才開啟的「輔助電力」。所謂基載電力,就是24小時365天都在電網裡供電的電力。但在未來,由於要達成減碳目標,我們要改用再生能源為主要電力,因此,原本的基載電力就不能再當主力了,必須轉為輔助電力。可是燃煤與核能這兩種電力,都有「無法快速升降載」的特性,使他們很難配合再生能源的間歇性來提供電力調度,不能成為未來的輔助電力。說白話一點,太陽光多的時候,我們當然要多用光電,此時燃煤或核能的發電就必須減少,等太陽下山後才能再增加。但是燃煤電力從零到滿載發電至少要八小時,核能更要三天以上,這兩種電力要配合光電每天升降載實在太困難了。相較之下,水力發電從零到滿載只需20分鐘、燃氣為2.5小時,儲能系統更快,只要幾秒內就能供電。這些電力可以快速因應調度,才是搭配再生能源最佳的輔助電力。

環境永續的未來電力發展

未來的能源,是用友善環境的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對地球較有害的化石燃料與核能。「分散」是再生能源的特色,你用的電可能來自於周遭,像是附近屋頂的太陽能板,利用白天發電儲存電池來晚上用。用電上也會改變,更注重房子通風隔熱,使冷氣耗電大減;交通從燒汽柴油、排放廢氣的汽機車,轉為大眾運輸、自行車與電動車;智慧電網普及讓電力更可靠,只要用手機就能掌握用電狀況;像選手機方案一樣,可依需求來挑選電力公司、來源與費率。隨著再生能源普及,地景也會改變,許多潛力空間將用來生產能源,大家都能清楚地瞭解電就來自於生活周遭。更不一樣的,未來我們將不只是能源「消費者」。轉型後,大家都能投入(資)再生能源,共同成為「生產者」,像在屋頂安裝太陽能板、加入能源合作社,或入股社區能源公司。當我們是消費者時,會覺得能源越便宜越好,卻忽略了對環境傷害;面對能源轉型需要追求的是「清潔且價格合理」的能源。能源供需與成本會更透明,社會將共享轉型利益,與能源政策制訂、一起決定國家的未來發展。

 

能源轉型是台灣為永續發展必須要走的路,綠能科技則是我們能源轉型、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將持續推動綠能科技產業創新,期待在發展綠能的同時,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並於能源轉型過程中,兼顧到能源安全、綠色經濟及環境永續,穩健達成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達20%,以及非核家園的目標。

 

資料來源: 行政院、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地球公民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