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統計台灣1000多萬外食人口,每年免洗餐具的平均使用量約5.9萬噸,平均每日所需之免洗餐具數量約1750萬套,廢棄量更高達每日 1400公噸。以紙類餐具來看,每年用量超過50億個,平均每人一年用掉200個以上,然而紙餐具回收率僅25%,超過7成的紙餐盒直接進焚化爐被當作垃圾燃燒,無形增加了環境負擔,而這項問題不只存在於台灣,因此許多國家開始研發出一次性餐具的替代品。

 

韓國米吸管

講到環保吸管許多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不鏽鋼吸管或紙吸管,但你知道現在多了一款「米吸管」嗎?南韓近來搭上了全球減塑風潮,發明了一款米做的吸管,用完後能直接吃下肚,完全不留下任何垃圾,米吸管70%是用米製成的,另外30%則是木薯粉,也就是珍珠所使用的材料,不僅讓吸管更有彈性,表面也更加平滑。在熱飲中浸泡2至3個小時都不會分解、冷飲則可使用8小時,而喝完飲料、使用完後可直接將吸管吃下肚,不造成垃圾汙染,還加入維他命、紅參等營養素吸引年長者。這款米吸管還擁有一個絕佳的優勢,即製造成本相當便宜,一根僅15韓元(約台幣0.45元);目前南韓每月約可生產3億根米吸管,計畫未來供應給當地上百家的咖啡廳和高檔酒店。

(圖片來源:素食新聞)

印度米餐具

在印度稻米已然生產過剩,十幾年前發明者Narayana在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中心( ICRISAT ) 擔任研究員時,看到大部分天然水井逐漸枯竭跟因為需大量用水生產的稻米有極大關連,再加上每年都有數千噸稻米被存放到敗壞, Narayana 因此決定使用稻米作為製作餐具的材料之一。由小米粉穀類、米飯、小麥等天然食材烘焙製作而成的餐具,在不添加任何化學藥劑或防腐劑的情況下,製作時將水分與溼氣排出,使其保持乾燥,不需擔心遇水立即溶解、遇熱馬上融化等問題,每次的使用也能維持形體達20分鐘不變形。且具有3年的保存期限。外表如木製,口味更有多種選擇,除了米麥香原味,還有甜味、鹹味、薑蒜味、薄荷味等可供挑選。這種可食用的餐具不僅在用餐時能提供極大的幫助,更能在吃下肚後增添飽足感,若是不想食用,也可將之當成寵物的飼料,或者直接埋進土裡 ,5天後便能完全分解。

(圖片來源:Black Ticket Films youtube)

日本海苔點心杯

紙製容器含有塑膠膜的問題也出現在日本媽媽經常為孩子的便當裡,媽媽們經常會用小的鋸齒紙杯將炸物或是小香腸隔開,然而紙杯為了防油也會在內層加上塑膠膜,但這個塑膠膜一般人並沒有辦法在家裡自行分離回收。日本Anesto公司關注到這個小紙杯的問題,推出一款用海苔做成的點心杯,不僅解決環保問題,更可以搭配飯菜一起吃下肚,海苔也富含碘、鐵、鈣等礦物質對人體健康有益。這項運用小巧思的發明更獲得2012年日本神奈川產業Navi獎殊榮,以簡單的方式就改善一個環保問題,且目前已經可以量產並且在網路及超市通路販售。

(圖片來源:Anesto官網)

海藻環保杯

美國餐具公司LOLIWARE使用藻類、有機甜味劑與香料製成「果凍杯(Biodegr Cups)」,再運用不同的蔬菜水果讓杯子擁有繽紛的顏色,目前共櫻桃、柚子、抹茶、香草、原味五種口味,可承裝室溫、冷藏或冷凍的飲料或甜品。根據LOLIWARE官網指出,這款一次性、可食用的杯子百分之百不含塑膠、不含麩質、不含明膠、不含雙酚A、不含基改作物,並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核可認證。LOLIWARE聯合創辦人Chelsea Briganti與Leigh Ann Tucker表示,在美國每年約有250億個塑膠杯被丟棄送至垃圾掩埋場,造成無法分解的污染,因此LOLIWARE希望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作為公司的第一款產品,這種被稱為「未來的杯子」是百分之百可食用的,之後也會再研發不同尺寸的杯子,並延伸到吸管與水瓶等產品。

(圖片來源:LOLIWARE)

 

近年來環境與氣候的巨變,全球性災難頻繁,除政策面推廣實施外,已有許多設計師透過永續設計思維,從經濟、社會、生態學等面向,藉由設計力量,重新思考免洗餐具設計如何與環境達到共生平衡,試圖為免洗餐具開創不一樣的綠色之路。

 

資料來源: NPOST 公益交流站、CNEWS匯流新聞網、食力foodnext、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